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58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2417篇
海洋学   2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对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主要在碳酸盐岩脉中沿愈合裂缝呈带状分布,烃类包裹体在荧光下呈黄白色--蓝白色,说明研究区油气成熟度相对较高;由包裹体均一温度实测结果可知,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70℃~80℃和130℃~140℃;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25~22 Ma(东营末期—馆陶早期),第二期为8~5 Ma(明化镇中期)。  相似文献   
72.
为精细解剖西非油气富集的 Rio Muni 盆地复杂盐拱构造带上的油藏特征,为其他相似地区油藏评价提供一定参考,以位于复杂盐拱构造带上的 H 油藏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录井、钻井和 MDT 测试等资料分析 H 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和油层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得出,H 油藏属于典型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边水油藏,具有多套油水系统,构造高部位发育盐刺穿,储层既有浊积砂岩储层又有滑脱灰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构造的翼部低部位,滑脱断层和盐拱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3.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的可溶有机质,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单体同位素分析,对烃类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及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硫化物烟囱体以正构烷烃(3.437~3.962μg/g)为主要烃类,L/H1,C22以上烷烃具有轻微奇碳数优势(CPI=1.140~1.209),NAR接近0;生物标志物类型丰富(Sq、IS40、烷基环己烷),C31藿烷22S/(R+S)高达0.77,且缺少17β(H),21β(H)构型藿烷;低碳数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类型,异构/反异构脂肪酸含量显著,缺少单不饱和脂肪酸。热液蚀变岩以异构烷烃(2.094μg/g)为主要烃类,正构烷烃以低碳数(L/H=1.33)、偶碳优势(CPI=0.377)为特征;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果表明,海洋原生生物体是49.6°E热液区主要的烃类有机质输入源,热液流体温度及化学条件是控制热液喷口区原生生物群落分布及热液产物中烃类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因素。生物标志物类型显示硫化物烟囱体中具有产甲烷古菌与硫酸盐还原菌共存的现象,反映出热液流体中富含H2,表明49.6°E热液区具有非生物合成烃类的可能。  相似文献   
74.
Going deep has been the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ahe Oilfield.Following the TS1 well in block 1,which revealed excellent combination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deeper parts of the Tarim Basin,the TS2 well was drilled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prospectivity in the deeper parts of the main blocks of the Tahe Oilfield.Seventeen c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perform fluid inclusion studies,including petrography,fluorescence microspectrometry,and microthermome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eper parts of the Tahe Oilfield have a good hydrocarbon potential.The Cambrian source rocks can supply sufficient oil for not only the Cambrian reservoirs,but also for the Lower Ordovician reservoirs.The CambrianOrdovician carbonates reservoirs experienced at least three oil charging events and one late gas charging event.Oil accumulations form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basin evolution were likely destroyed in the late stage with deep burial,tectonic movements,or invas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s.Therefore,the deep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the Tahe Oilfield,even the whole Tarim Basin,should focus on gas accumulations,although oil accumulations,especially in Cambrian reservoirs,cannot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75.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勘探能力,但研究程度较低。为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分析了白垩系的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勘探潜力。结果发现,白垩系发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泥质烃源岩,存在有机碳TOC含量大于1.0%的样品,类型以Ⅱ型为主,目前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因此可望具有一定的生烃,特别是生油潜力。油源对比发现白垩系的确有过原油生成,典型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轻碳同位素(-29.6‰~-27.9‰)、低Pr/Ph值(0.54~1.01)、高伽马蜡烷丰度(伽马蜡烷/C30藿烷=0.29~0.53),反映属于一类还原和盐度环境中有机质所生原油。这类原油主要分布在盆地南缘白垩系烃源岩的沉积中心区,表现出源控特征。这些认识可供国内外其他白垩系油气地质研究时类比考察。  相似文献   
76.
内蒙古额济纳旗西部ZK0-1井二叠系烃源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额盆地以古生界为目的层的钻井极少,获得的钻井岩心更是十分有限。对银额盆地西部路北凸起带ZK0-1井揭示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下二叠统暗色泥岩层段岩心系统地采集烃源岩样品,并进行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银额盆地路北凸起带二叠系烃源岩厚度大(单层厚度大于43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1%),为以Ⅱ型干酪根为主、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的良好烃源岩。通过与二叠系地表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探讨了风化作用对烃源岩评价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对安徽巢湖地区平顶山和马家山剖面下二叠统栖霞组和下三叠统南陵湖组进行了地层沉积特征及暗色石灰岩生烃潜力的综合分析,并对这两个层位的样品进行了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层位的石灰岩都属于有效烃源岩,均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南陵湖组石灰岩饱和烃以高丰度的长链三环萜烷、重排藿烷、重排甾烷为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偏弱氧化的沉积环境。栖霞组沉积期水体能量相对较低,受陆源物质影响明显,栖霞组石灰岩萜烷系列为常规的分布模式,但其甾烷成熟度参数明显低于平衡值,认为高的热演化程度是造成栖霞组石灰岩20S/(20S+20R)-ααα-C29甾烷值和ββ/(ββ+αα)-C29甾烷值"倒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8.
以北部湾盆地区域构造分析为基础, 在福山凹陷构造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福山凹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分析了凹陷东部地区古近系地层中双层结构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认为: 福山凹陷在平面上受红河断裂的左行走滑和海南隆起顺时针旋转的双重作用, 流三段沉积期凹陷在旋转-拉分作用下发生强烈的水平伸展, 为东部地区下构造层中的反向断层提供动力源, 海南隆起的快速隆升作用形成了上构造层中的重力滑动生长断层, 渐新统早期在流二段泥岩中发育的火成岩侵入体在凹陷的东部地区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最终形成双层结构.结果表明, 双层结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裂陷雏形期、下构造层伸展断裂期、中部塑性层发育期、上构造层形成期以及双层结构定形期5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79.
采用古生态学及沉积学方法, 对南海北部深水区BY7-1-1井及L29井特定层段进行细致研究.通过有孔虫、孢粉藻类分析及沉积学分析, 证实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在晚始新世即出现滨浅海相沉积环境, 确定了南海北部最早接受海相沉积的时间.始新世海相地层在南海北部主要分布在台西及台西南盆地中, 并在晚始新世扩展到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南部分布较广, 曾母盆地、北康盆地、礼乐盆地及巴拉望盆地中均有始新世海相地层分布.南海始新世海相地层的分布受制于新南海扩张及古南海的消退, 以晚始新世为时间节点发生显著变化, 总体上分布范围增大, 反映该时期南海拉张和断裂活动的加剧.南海始新世海相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 在部分盆地中形成了优质的烃源岩与储层,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晚始新世海相地层的发现, 对南海深水海相油气勘探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0.
国朋飞  何生  柴德蓉  殷世艳 《地球科学》2015,40(7):1177-1186
恩平组烃源岩成藏贡献研究对于拓展珠Ⅰ坳陷勘探新领域以及发现新的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在油源对比的基础上, 将生标绝对含量与端元油配比实验相结合, 研究了珠Ⅰ坳陷恩平组烃源岩对单井油样的相对贡献.油源对比结果指示, 研究区原油可分为3类: 第1类源自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 主要分布在惠陆低凸起、番禺4洼、流花凸起等地区; 第2类源自始新统-渐新统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 仅分布在惠州凹陷北部; 第3类为混源油, 发现于惠州凹陷南部和恩平凹陷.甾萜类绝对含量等7个指标建立的混源比例图版适用于计算油样中前两类烃源岩的相对贡献.计算结果表明, 文昌组烃源岩是珠Ⅰ坳陷的主力烃源岩, 恩平组烃源岩仅对惠州凹陷和恩平凹陷中的部分油样存在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